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 研究报告
附录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人:刘卫
为了更好地了解真实初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情况,以便针对大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些有效的解决的办法,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课题组于2022年3月对正衡中学天宁分校及正衡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随机抽取999名学生进行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了19道题目。课题研究针对部分语文教师进行访谈记录。现将调查情况小结如下:
一、 调查问卷各题选项情况
参见下图:
选项
题号 |
A |
B |
C |
D |
1 | 46.05% | 49.75% | 4.2% | |
2 | 49.05% | 49.15% | 1.8% | |
3 | 83.58% | 13.71% | 0.6% | 2.1% |
4 | 77.88% | 18.02% | 1.9% | 2.2% |
5 | 82.18% | 13.71% | 0.5% | 3.6% |
6 | 23.22% | 13.01% | 15.22% | 48.55% |
7 | 62.16% | 34.13% | 2% | 1.7% |
8 | 72.97% | 23.52% | 1.4% | 2.1% |
9 | 63.26% | 32.43% | 2.6% | 1.7% |
10 | 77.08% | 21.62% | 0.6% | 0.7% |
11 | 69.17% | 28.83% | 0.9% | 1.1% |
12 | 73.37% | 25.23% | 0.6% | 0.8% |
13 | 45.45% | 46.85% | 5.71% | 2% |
14 | 49.65% | 42.64% | 5.41% | 2.3% |
15 | 67.47% | 28.93% | 1.6% | 2% |
16 | 21.22% | 38.54% | 34.33% | 4.3% |
17 | 69.77% | 26.43% | 3.8% | |
18 | 78.88% | 19.12% | 2% | |
19 | 32.33% | 35.94% | 31.73% |
二、调查问卷情况综合分析
问卷1题:可以看出在所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产生了很强或较强的阅读兴趣。
问卷第2题:旨在对于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式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已逐渐从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向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型课堂转变,但实施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课堂设计的学习任务对于半数学生来说还不足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仍然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问卷第3题: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进行调研,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学习过程中,老师能有意识地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促进语文“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问卷第4题:旨在对于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中发现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布置有梯度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小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给自己布置有梯度的综合性阅读任务,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开始注重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任务群教学,但在任务的梯度和综合性上仍需精心设计。
问卷第5题:针对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是否指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经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经常能指导其进行深入思考,但也有很多学认为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只是偶尔能引导其深入思考,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不能促使其进行深入思考。说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方向和方法都不够明确。
问卷第6题: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4成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课堂提问为主讲授单篇课文,而只有 15%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单元或群文的学习任务群来分解学习任务进行教学,从调查现状来看,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已经开始有老师在尝试学习任务群相关的教学模式,但仍难免习惯性地采取传统的单篇讲授和教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意识和实施方法,教师们还处在试探、摸索阶段。
问卷第7 题:对于语文教学的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有从学生的反馈上来看,目前阶段大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锻炼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问卷第8题: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设置探究推理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有3成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设置探究推理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从本现状看出,教师能重视教学设计中对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不充分,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但是设计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
问卷第9题,对学生文本比较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从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时会将文本与自己曾经学过或者读过的文章进行比较。而分析、比较等能力是学生摆脱低阶思维桎梏的很重要的途径。
问卷第10题:对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背后隐含的观点、意图的能力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三百名学生认为自己较少或很少能够确定文章背后隐藏的观点情感和意图。这也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时可以加强的地方。
问卷第11题:调查学生评价鉴赏的角度和方法。调查发现,正衡中学被调查学生在本题中表现出明显优于正衡中学天宁分校学生的多角度看待事物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可见文本整合、大单元教学、大情境熏陶能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问卷第12题:调查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独立思考、评价的水平。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是、经常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说明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个性、独立的思考与评价。
问卷第13 题:对于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矛盾之处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四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能发现文本内容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同样四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能发现文本内容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这说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问卷第14题:针对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质疑和反思的情况进行调查和
评价。而经过调查发现,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很少能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
进行质疑和反思,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质疑与反思。
问卷第15题:调查学生有信心解决具有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的情况。从问卷结果中可见,学生对解决具有挑战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信心较足。这也为后期教师开展创新性语文学习任务提供了信心和基础。
问卷第16题:指向对创新性作业态度的研究,从问卷中可发现,正衡中学学生对创新性作业持更开放和更积极的态度。但依然有2成的学生更喜欢不太付诸思考、指向低阶发展的基础作业。
问卷第17题:旨在对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标准进行了解及分析。从问卷反馈中发现,教师能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体验和见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表达的空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思维能被相应自由激发。但还是有部分教师将理解内容及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
问卷第18题:是对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注重学习过程并且会对自己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反馈,有2成的学生认为老师以鼓励肯定为主,但依然有近2成的学生认为老师以简单评价对错的方式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说明部分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评价不够及时和具体,或仍习惯于以“绝对”的对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此题学生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生问卷及教师访谈情况分析后的总结
综合分析学生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和教师访谈内容,得出如下调查结论: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认识并不明确或者轻视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使得教师在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评价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方向比较模糊,只有少数教师认为应注重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中更多将教学目标和课堂活动偏向于记忆、理解、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等低阶思维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不够完善、全面,备课材料渠道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够精巧,寻求备课是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非常态”问题和答案处理不够妥当;课模式较为固化;教师对创新性的语文作业布置不够重视或比较排斥。
在访谈中也发现,教师认为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任务群主题的确立、教学目标的确定、真实具体情境的创设、更新传统评价等方面难度很大。还有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实际效果和产出的效率提出疑问,认为对学生的提升不大。
由于教师在打破自然教学单元,实施依托大单元、大主题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对整合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课,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上不需要多少思考,即时上课走神也不会落下太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与度低,思维惰性明显。此外,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唯分数”论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也只会学习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根本不会向课外延伸。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被动的接收、形式性的投入。学生被动的学习,造成他们所接收的知识是是浅层、零散的。学生对创造性语文作业、任务的态度程两极分布。
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语文教育观念,提升对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意识;
2.拓宽备课渠道,对待文本,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分析,对教学内容要有自己的消化、吸收、整合、反思;有意识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明确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方向;
3.教师加强对大单元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重视打通文本间的“壁垒”,实现文本在大单元、大主题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新作用;
4. 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呈现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现实性学习情境,包括社会生活情境、学科探究情境、个人体验情境三种类型,有效设计如课本剧表演、解说、思维导图等方式设置符合学生学情的真实情境。
5.通过改进问题设计,鼓励学生反思、提问等方式,改进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性设计,尝试进行创新性作业布置。
![]() ![]() |